全国服务热线:400-0379-440

新闻中心 PRODUCT DISPLAY

武鸣群山掩映中的军事气模制品厂沂源境内兵工厂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5-03 45 次浏览

  沂源县是山东屋脊之地,境内山峦起伏,山高沟多林密,隐蔽性强,既有党的坚强领导又有群众基础,是沂蒙山老革命根据地之一。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三线建设时期都有我党、我军领导的兵工厂存在。武器装备是军队战斗力的物质基础,战争中武器装备数量之多寡,质量之优劣关系到作战双方的生死存亡,对战争的结局有着重要的影响。近百年来,沂源境内不同时期的兵工厂以身临战场的高昂斗志,抓好武器弹药生产,为保卫和平、取得战争的胜利和我国的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发展作岀了重要贡献。

  抗战时期的山纵兵工厂其前身是1938年6月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在临朐县石匣峪创办的修械所。1938年10月八路军山东纵队建立后,修械所改为山纵兵工厂,扩编为山纵兵工一厂、山纵兵工二厂。上级任命邹国资为兵工建设主任,杨兴忠(延安抗大学员)任政委。是年冬,兵工一厂迁至沂源县鲁山南麓千人洞,人员增至100余人,孙世铭任厂长、孙景明任副厂长,李敬渔任党支部书记。设机修、翻砂、弹药装配等车间。主产刺刀军事气模制品厂、手榴弹等。1939年3月,日军“扫荡”鲁山地区,兵工一厂迁至燕崖大贤山军事气模制品厂,厂部设在燕崖马家河村。兵工厂由山纵回民警卫连负责保卫。兵工一厂迁址后,增加生产设备,扩大生产规模。成功研制出了“枪榴弹”、新型机枪等武器,保证了战场供应。1939年6月,日本鬼子扫荡轰炸东里店后,又从东西两路进攻大贤山兵工厂。日军在沂河北岸的南安乐村前架起机枪,支上大炮军事气模制品厂,向大贤山狂轰猛炸。兵工厂按预定方案分两路突围。一路连夜翻过大贤山到达中庄镇的胡家庄村化整为零,暂时分散隐蔽。另一路向临朐县沂山一带转移, 在途中的绳庄村又与日寇激战,杨兴忠政委壮烈牺牲(葬在沂源县烈士陵园)。兵工厂在山纵的指示下,先后到鲁山千人洞集结,然后转移到鲁山东北麓的博山东南隐蔽村庄建厂恢复生产,从而有力地支援了山东军民的抗战需要。

  解放战争时期的兵工厂1947年4月始,国民党主力部队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鲁中军区所属兵工厂积极应对,把生产设备埋藏起来,技术工人向渤海转移。1947年11月后,鲁中兵工总厂厂长邹国资率领鲁中兵工先后由渤海回到南与沂源县一山之隔的蒙阴县贾庄、井王庄一带同何风鸣、王人道所带领的兵工会合恢复生产。此时,许多兵工厂安排在沂源县境内的娄家铺子、水营、明末峪、大三地、旋风峪等地生产军火。1948年4月,渤海军区兵工五厂由渤海、日照等地陆续西迁,驻扎在沂源县的大泉庄、苇子峪一带。此时的该厂主要生产“八二式”迫击炮弹,有兵工400多人,张圣真任厂长。工厂以大泉村中的古银杏树为中心,借用周边民宅进行生产。所产炮弹分别由马车、独轮车和嘎斯车夜间经村后的博沂路运出,源源不断地供应到战斗线月,兵工五厂由后大泉村搬迁至淄博矿区博山县五阳山下东石马村同其他厂合并,集中优势力量发展兵器企业支援全国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的三线兵工厂该厂是离我们最近的军工企业遗产。半个世纪前,为了防御外敌入侵,毛主席发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重要指示,并提出了“三线建设”的战略构想军事气模制品厂。山东省的三线兵工厂建设, 坚决落实“靠山,隐蔽,分散”的六字方针。其中有七家设在沂源县的深山峻岭中,与之配套的还有化肥厂、炼铁厂、制药厂、技校、医院、发电厂等。所产军品均由济南军区派出军代表管制。1965年11月中旬军事气模制品厂,毛主席亲自来到山东视察三线工作,并做出批示“要求各地,打起仗来,不要依靠中央,要靠地方自力更生,争取快一点把后方建设起来”。由此可见,三线的重要地位和中央对山东三线的重视程度。

  国营山东机械厂1965年4月建设,是山东三线兵工厂中和二厂最早动议的枪弹生产配套厂,代号976,又称国营九七六厂军事气模制品厂。任厂长是青岛市原检察院检察长王耕田(兼中共土门区委书记)。该厂拥有各种仪器军事气模制品厂、设备1700台军事气模制品厂。主要军品任务是生产半自动步枪、冲锋枪、机枪等。其中“56”式7. 62毫米半自动步枪获五机部和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罗瑞卿和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视察了该厂。1966年第四工业部在沂源县召开了军工生产现场会。出产的民用品有缝纫机、自行车、汽枪、 猎枪等,曾被国务院机电产品岀口办公室批准为批扩大外贸自主权企业。1995年,该厂完成国防订单任务和结束民品生产开始搬迁日照市,原厂房多被山东药玻公司建立分厂。

  国营山东第二机械厂1965年4月,国防科工委在鲁山之阳的土门区建立兵工二厂,代号945,又称国营九四五厂。对外称国营山东第二机械修配厂,后称山东第二机械厂。工厂实行半军事化管理,车间称为连。通信地址是“山东济南第(2)六号信箱”,后改为山东沂源第八号邮政信箱。电报挂号为“1563”,后改为“0059”。五机部确定厂徽代号为“351”。任厂长董传明,党委书记侯君格(兼任土门区党委第二书记)。1965年11月,济南军区937厂(驻博山区山头)划归945管理, 对外称945分厂,1967年撤销。945厂拥有各种设备800余台,主要生产研制各种枪弹。建厂后当年出产成品56式7. 62毫米枪弹,是华东7省(市)地方军工建设中更先产出枪弹的工厂军事气模制品厂。1988年,厂名更改为山东第二机械厂。风雨兼程30年,945完成了从艰苦创业到圆满结束军工产品的光荣任务。1995年,该厂归属淄博市,王明章任厂长。2000年,淄博市政府将第二机械厂搬迁列入市重点工程,2002年11月搬迁张店新区工作基本完成。该厂成功实现了二次创业,军品民品齐头并进,再铸辉煌。945是最后一个搬迁出山的三线兵工厂,且完整保留了原厂和完整军品生产线的企业,这在山东三线历史上是一个奇迹。

  国营山东裕华修配厂1966年在金星乡裕华村兴建,代号9354,属中型军工企业。生产车间主要在柴崮山的深洞中,军品有迫-1甲引信、电-2引信、60毫米和82毫米迫击炮弹基本药管与药包、7. 62毫米和12. 7毫米枪弹底火、D-6底火、12. 7毫米枪弹曳光管等。民用产品生产过缝纫机、自行车零部件、电风扇、鼓风机、水井机、折叠椅、米筛等。1992年裕华厂整建制搬迁到日照后,成立了日照裕华机械有限公司。青岛双星集团来沂源利用原厂址建了鲁中有限公司制鞋厂。

  山东红旗机械厂1970年5月兴建,为大二型军工企业,位于沟泉乡沟泉村。代号5823,主要军品是69式40毫米火箭弹,69式I型和84式40毫米火箭弹。该厂于1994年12月停产搬迁至潍坊市,2002年成立山东红旗机电有限公司,保留兵器分公司。2008年8月,红旗厂响应潍坊市政府发出的“退城进园”号召,又一次告别城市,来到潍坊北部的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办厂。2013年10月,改制为山东红旗机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11月22日,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 栏目报道了该厂军品生产及出口国外的情况。

  山东新华翻砂厂1967年建于沂源县原黄庄镇的大旋崮、二旋崮、三旋崮之间的深山里,厂部设在大上峪村,代号为9363。该厂鼎盛时期拥有职工、家属6000余人军事气模制品厂。设有铁路专用自备线与辛(店)泰(安)铁路相连,生产多种型号的迫击炮弹、硝铵炸弹。1996年11月,该厂迁至泰安市。2010年后重组为山东新华机器厂。

  国营八O七O厂1970年9月建于鲁村镇杨庄村,代号8070,对外称山东半导体厂,行政级别为县团级。任党委书记、首席军代表是陈寿贤。该厂生产的晶体管广泛用于军用雷达、电台、卫星等。1976年,我国发射的颗返回式人造地球卫星上,就使用了这个厂生产的高频反压晶体管,由此受到国防科工委的表彰奖励。8070搬迁到安丘市后与其半导体厂合并,但仍保留使用国营八O七O厂番号,主产电工电气和电子元器件。沂源县利用原场址建立了塑料制品厂。

  三线兵工厂的建设者和军品生产者有各地的技术人员、现役(退伍)军人、 根正苗红的知识青年和从全国各地军工厂抽调的骨干人员组成。他们在“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感召下,打起背包,告别亲人,来到深山荒野,风餐露宿,肩挑背扛,“边设计,边施工,边投产”,费尽艰辛、抛洒血汗、奉献青春,创造了人间奇迹。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经济体制改革,兵工厂出色地完成了军品生产任务。自 1987年开始,国务院、中央军委、山东省政府做出了军工企业调迁出山的战略部署。1994年后,山东三线的兵工厂陆续迁入就近的城市合并重组,三线厂原来的辉煌和秘密性解除了。但他们留下的艰苦创业激情、无私奉献精神、独特的军工文化、成熟的工业生产技术和雄厚的固定资产投资等,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谭立忠)